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同子女教育就是消費,不是什麼投資。那麼既然是消費,我們是不是就更應該考慮性價比問題了?砸鍋賣鐵供孩子唸書是我最反對的一件事兒。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之所以叫非主流成長,是因為這是一條不掃路,它的最終方向指向海外升學。而海外升學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高收入家庭的選擇。公辦學校之前管此類生源叫“共建生” ,所以對很多在京生活的外國家庭來說,海外升學學校不是他們自己選的,學費也不是家長出的,是由家長就職單位統一支付的。和海外留學的費用比,國內就讀國際學校的花費也不是小數目。不說從現在中國學生不到1%的拿獎比例看,這個想法是不是現實,這個必須要拿全獎留學的孩子得背負多大的心理壓力呀,不允許失敗,那學習的過程還會有快樂嗎?還是那句話:海外升學別攀比,子女教育量入為出。這點不能不世俗地談錢,沒錢的話送孩子出國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兒。而自費唸書的中國籍家庭就必須考慮性價比了。很多家長覺得海外升學收費越高的學校肯定最好,大草坪、體育館、豪華會客室看著舒服,所以多收十僟萬一年也平衡,可以理解。 能培養出美國最棒的學生,唸書還是軟實力更重要。理論上硬件條件、地理位寘和學費成正比。民辦學校的硬件投資要靠家長交學費來彌補的,硬件越好學費會越貴,全世界都一樣。當然,出國前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觀比叫孩子拿高分重要的多。個別寄宿制學校額外收取的住宿費5-10萬/年。除此之外活動、校服、校車、午餐。都是額外收取的。海外升學國際學校的教材和西方國家一樣是循環使用的,環保,也會使學生養成珍惜和愛護圖書的習慣,不購買,只租賃。http://www.aecl.com.hk/